元宵佳节,各地纷纷送上民俗文化大餐,织就了浓浓的年味。但若要论哪项民俗最有仪式感,舞龙一定稳稳占据C位。
有着“中国布龙之乡”之称的奉化尚田,从春节到元宵,都热闹得很。锣鼓声沸天震地,只见一条金龙游动而出,上下盘旋,辗转腾挪,时而舒缓,时而急促,似是一条真龙在腾云驾雾,翻起千层浪花,令人叹为观止。这一刻,无论男女老少,皆闻声而出,翘首以待。
金龙献瑞,舞出中国年。有着800多年悠久历史的奉化布龙,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周恩来总理称赞:“这条奉化布龙可以代表国家出国!”!
小小布龙,何以经历代而不衰,走出国门翻腾四海?或许,这不仅仅是过年必备的氛围感,更像是一条连接故土与乡情的精神纽带。当巨龙游走飞动,喧嚣之间,这年味似乎就变得更有味了。
布龙、火龙、纸龙、烛龙、草龙……中国各地舞龙表演,种类多达近百种。在浙江,奉化布龙在舞龙表演中独树一帜。
布龙一出,谁与争锋?当绚丽夺目的布龙腾空而起,热情奔放又张弛有度,气势磅礴又变化多端,外露着张扬的喜悦,挥洒着丰庆的欢喜,不愧是节日氛围组的担当。这喜庆热闹的场面,正如辛弃疾笔下所描写的那样:“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要说舞龙习俗从何而来?奉化山川秀丽,山涧多有渊潭。相传,这些深潭是藏龙之处,被称为龙潭。每当干旱时节,村民们便敲锣打鼓去龙潭祈雨,将潭中的蛇、鳗、蛙等请回去供奉。待旱情解除,村民要举行“送龙行会”,请出来的“龙”送回潭里,期间有舞龙表演,渐而演变成一种习俗。据《奉化志》记载,南宋时期,奉化苕霅村就已有龙舞表演。
出生奉化的宋末元初文学家戴表元,在《观村中祷雨》也描述了家乡盛行的请龙求雨之风:“西村送龙归,东村请龙出;西村雨绵绵,东村犹日出。”这是人们对风调雨顺、生活富足最朴素的表达。
20世纪中期,布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候村村有龙灯宁波琴姐养生抓龙筋,乡乡有“龙会”,凡男人都会舞耍两下,人人以加入舞龙队为荣。
老一辈人最忘不掉的,莫过于1946年元宵节的那一场“百龙大赛”。为庆祝抗战胜利,奉化举办全县龙舞大赛,108支队伍上演龙争虎斗,观看的人挤满了奉化江两岸街道、屋顶、树杈。70余年过去,看热闹的人都已老去,但依然能回忆起许多细节。
小小布龙,一路起“舞”,“舞”出了县城,“舞”进了中南海。1955年,奉化布龙参加全国业余音乐舞蹈会演宁波抓龙筋调理,一鸣惊人,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称赞。1992年,国家体委按奉化布龙的格局套路,制定《全国舞龙竞赛规则》。一时间,布龙风靡大江南北,成为全国舞龙队学习、模仿的对象。2006年,奉化布龙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奉化人眼中,布龙队巡村进宅,锣鼓声沸天震地,这样才是地地道道的年味。打头阵的放鞭炮迎龙,各家争相“接青龙”,围观的乡亲们更是将村道、院子挤得水泄不通,舞到精彩之时,喝彩声、欢呼声不绝于耳。
光阴流转,起源于敬神、请神的奉化布龙虽历经起落,但依旧是佳节庆典上的经典节目。对奉化人来说,布龙是记忆,是荣耀,是照亮历史与生活的一束光。
历代舞龙的老艺人们常说:“龙身一节节,人心要齐一;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龙飞人亦舞,人紧龙也圆。”!
正因为其舞得活、舞得圆、速度快、神态真、套路多,奉化布龙可以说自成一派,有着“中国真龙”之称,深受国际友人好评。
1957年8月,《宁波大众》刊登了一则标题为《轰动世界青年联欢节的中国舞龙绝技》的新华社消息,报道称“中国布龙在莫斯科工会大厦圆柱大厅舞台上飞腾翻滚,把这里观众的情绪带到了一个顶峰”。
布龙起舞,神似真龙,快而有力、松而不软,要诀主要在一个“圆”字。越圆、越紧,说明技巧越高,这需要舞龙人技艺纯熟,动作干净利落。若要舞出大家风范,舞龙人起码要“磨”上30年时间,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龙头手。
“快游龙”“满天龙”“搁脚龙”……正是一代代舞龙人不断地追寻,才创造了那么多高难度的舞龙套路。真正的高手,求的是龙与人、身与心的合二为一,方能如王安石《龙赋》所云:“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
一条坚韧的骨架,外披一层轻薄的布,奉化布龙不过是竹篾加布料的组合。但要做出一条饱满活泛的“龙”,工序严苛、工艺精细。看似几步,却需要最老练的制龙师傅花费近一月,精雕细琢宁波抓龙筋工作室、苛刻打磨才能完成。
2018年,奉化布龙赴韩国参加“大邱多彩庆典”交流演出,精湛表演赢得满堂彩。一些韩国记者拉住舞龙人求证,怎么都不相信这条龙“是布做的”。
从制龙到舞龙,里里外外都是讲究与功夫,这也成就了奉化布龙的“骨”与“肉”、“灵”与“魂”。正是这份固执的追寻、极致的琢磨,蛟龙出游的那一刹那,才令人如此目眩神迷、心潮澎湃宁波抓龙筋调理。
很多村子有布龙队,且有着各自的“领地”,春节一到,大伙儿就忍不住要出来比上一场。奉化连续11年举办布龙闹新春活动,表演时间从农历小年横跨至元宵,舞动范围覆盖中心城区和265个建制村。偏远山乡也不怕冷清。老人说,只要布龙队舞过来了,这年味也就到了。
小小布龙,历经数百年,似乎有着绵延不绝的生命力。陈阿满、陈世雄等一代代“龙王”的名字在当地耳熟能详。他们“龙行天下”的故事,老孺皆能娓娓道来。舞龙队,对于一个村来说就是一面旗帜,村里富不富裕,人心齐不齐,精神气怎么样,看舞龙队就知道。
在布龙发源地苕霅村,有一户陈姓人家,是舞龙世家,也是制龙世家。祖父陈银康是舞龙高手,父亲陈行国是国家级非遗奉化布龙传承人,儿子陈亮亮则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一家做的龙有近万条。
到90后陈亮亮这一代,已经是第六代传承人。二十多年来,一条条精美绝伦的布龙,从一个偏远山村,一路“翻腾”到了美国百老汇大道、比利时皇家歌剧院。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社团,也慕名前来下订单。这一家人的传承与接力,正是布龙代代相传的生动切面。
更令人惊喜的是宁波抓龙筋调理,孩子们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了“龙的传人”。奉化当地一直坚持活态传承,让非遗走进校园,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在尚田街道,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都有自己的舞龙队。
“与龙共舞”的成长过程,磨炼的是孩子们的身体与心智,延续的是地方文化根脉。也因布龙的际缘,奉化高级中学的少年舞龙队,一次次“飞”向大世界,在土耳其、英国等国际舞台上,不断释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尽管沉寂有时,辉煌有时,奉化布龙像是有灵魂的龙,蜿蜒流转下来,始终闪耀着雄健不屈的民族魂,在一代代勤劳勇敢的奉化人手中,在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手中,舞出了精神气,舞出了中国红,舞出了“最炫民族风”。只要人们对幸福生活最质朴的向往不变,布龙的“魂”与“根”自不会断。宁波琴姐养生抓龙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