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印发,确定宁波结对合作帮扶蚌埠,工作期限至2030年。情投意合的“十年之约”背后,既有国家战略的推动,也有深厚的渊源和基础。珠城蚌埠遇上甬城宁波,一个是皖北珠城、铁路重镇,一个是东海明珠、海港枢纽。两地都有着悠久历史和优势区位,产业协同发展空间较大,这样的组合很难不擦出火花。
蚌埠城市能级不高,突出表现在工业短板上。2021年,蚌埠的经济总量约为宁波的1/7。2021年,蚌埠市工业增加值为673。6亿元,宁波抓龙筋工作室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5。1%。标兵渐远、退无可退,蚌埠能否担当起责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发展。作为安徽省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蚌埠的产业基础还是有的。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蚌埠片区自去年揭牌以来,蚌埠围绕硅基、生物基、新能源产业,正深化制度创新,优化项目服务,强化企业集聚。
蚌埠与宁波已达成共识,以产业先行撬动全面合作,探索共建省际产业园区,引导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为纽带开展合作,加强优势产业互动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协作。双方将重点围绕“六共六互”开展结对合作帮扶,即战略共推、创新共进、产业共链、园区共建、资本共促、民生共享,开放互通、农品互销、文旅互融、人才互动、区县互结、商会互联。打开两地产业版图,细看双方产业特色,不免引发合作共赢的遐想。汽车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两地产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宁波市的民营企业中龙头企业众多,工业制造业实力强劲,相信能够为蚌埠民营经济发展传经送宝。3月10日,总投资约19亿元的中国蚌埠传感谷(宁波蚌埠微电子产业园)EPC项目完成了工程总承包开标工作。
宁波与蚌埠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宁波围绕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五美”目标,推进城市建设,在提升城市品位和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方面下大力气;蚌埠也入列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列。两地可以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新型业态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宁波与蚌埠在交通区位上都有优势。蚌埠站多年来一直是高铁枢纽,也是安徽省接发列车最多的车站之一,日前印发的《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点名蚌埠,明确将蚌埠打造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而宁波的交通优势主要在港口方面,宁波舟山港吞吐量多年位列全球港口城市前列,宁波已提出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两地在物流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2009年高考后,在宁波读书的一个学姐推荐我去那里读大学,她说宁波靠近大海,经济发达,气候宜人,教学资源优质,是读书和就业的好去处。懵懂的我在高考志愿上选择了宁波的高校,从此和宁波结下了特殊的缘分。
第一次去宁波是爸妈开车送我去的,一路辗转,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了整整一天才到,宁波于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离家好远”。那时蚌埠和宁波间还未通动车,最便捷的公共交通就是绿皮火车,而且需要将近12个小时才能到,运气好点可以买到卧铺票,但是一般情况下只能买到坐票甚至站票。直到大四那年,蚌埠和宁波间才通了动车,单程也需要7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由于交通不便,大学期间我很少回蚌埠。
虽然在宁波待了4年,但我属实算不上一个“宁波通”。由于忙于学业,大学期间我的生活圈特别小,活动范围基本是在学校周边。我所就读的学校位于宁波鄞州区的高教园区,园区里的高校之间没有围墙,只以水系、绿化和道路相隔,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大学城。天气好的时候,我会跟同学骑自行车在高教园区转悠。沿着学府路骑行,一路上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宁波抓龙筋按摩处处是风景,可以随处停下,躺在草坪上听音乐晒太阳、放风筝,好不惬意。
偶尔周末的时候我也会和同学一起去宁波“城里”玩,最常去的就是鄞州区万达广场和海曙区的天一广场。鄞州万达广场离我们学校很近,坐公交就能直达,对当时的我来说,万达广场就是“高端”的代名词,当时的蚌埠,还没有这种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大型商业中心。那里有来自各地的美食,还有各种时髦的服装店铺,是我和同学常去购物的地方。往市中心去的繁华商圈就是天一广场了,那里店铺、餐厅云集,我还记得,广场中心的音乐喷泉也是一大亮点。我很喜欢宁波的外滩,从天一广场开始步行,通过外滩大桥就到了宁波的老外滩,那里还有一座天主教堂,整个建筑透露着浓浓的复古美感。到了晚上,沿着老外滩的街道漫步,灯光绚丽,空气中弥漫着浪漫气息,各式各样的酒吧开始营业,如果喜欢夜生活、喝酒聊天和小情调的人,来这里准没错。
我对宁波人的了解始于我的大学室友,她是宁波慈溪人,和宁波大部分的女孩子一样,声音十分轻柔,但是当她说起宁波话,却是另一番景象。宁波话语速快,声调抑扬顿挫,语气词很多,说起来十分有气势。对于我们安徽人来说,宁波话晦涩难懂,在宁波待了几年,宁波抓龙筋按摩我甚至连一句完整的宁波话也没能学会。
还记得大学时一位英语老师跟我们说过,有一些宁波话来源于“洋泾浜”英语。宁波开埠以后,航运发达,商人们逐渐走向各地,当时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吸引了众多的宁波商人,因此宁波话和上海话一样,留下了一些英语音译的词语。有一句宁波老话是这样说的:“走遍天下,不如阿拉江厦。”(江厦为宁波城繁华地段)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5个通商口岸之一的宁波确实是有“天下第一”的底气,宁波地理位置优越,早已是名扬中外的港口城市。在这样的港口成长,宁波人十分精明,非常有商业头脑。比如我们班里的大部分宁波同学毕业后都从事了外贸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大学期间都已经开始了兼职,有人甚至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精明能干的一代代宁波商人凭借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灵活善变的本领,宁波抓龙筋会馆能第一时间把握各种商机。宁波也成为一个充满机会的城市,吸引着大量的外来人口在那里工作、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宁波流动人口中有近20%来自安徽,其中很多来自蚌埠。
随着宁波一对一结对帮扶蚌埠相关政策的实施,宁波和蚌埠间的纽带会更加紧密,希望未来宁波和蚌埠间能够不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内发展差距。
位于淮河畔的蚌埠古乃采珠之地,被人们誉为“珠城”,它是我父亲的故乡,我亲切地称之为“老家”,小时候每当接到蚌埠的来信,爸妈会说,哦,是老家来信了。我出生在安庆,在尚不记事的幼年被寄养在蚌埠乡下两年多,中学时又随父母迁到合肥,大学毕业后到宁波工作成家,宁波和绍兴分别是我外公外婆的故乡,却只有蚌埠才能称之为“老家”。
我从小到大填各类表格,籍贯一栏永远写着“蚌埠”,儿子的籍贯也当然是“蚌埠”,但在宁波出生成长从未回过安徽的他,在儿时常会说,他和老妈是宁波人,老爸是安徽人。这让我哭笑不得。
儿子上小学五年级时,我们一家三口回了趟蚌埠秦集镇西朱村,看望我已百岁的奶奶。小叔送我一本新修的族谱,我才第一次知道,我们先祖陈氏兄弟俩在明初从苏州阊门迁至淮河岸边。我和妻儿也第一次祭拜了先祖坟茔,祖坟离淮河不过百米,远远望去像块洼地,走近了却是块平地。小叔说,祖上精心挑选了一块风水宝地,所以子孙开枝散叶。
禹会村是我们先祖最初落脚的地方,村西侧的淮河正是枯水期,河面不算太宽,可以望见河对岸,水面平静而清澈,河道中露出几处沙石滩,三三两两生长着些杂树,很有些味道。这个景致,与想象中时常泛滥的淮河不太一样。
一位在村前菜地里忙碌的同宗老者见状,起身热情地向小叔打着招呼。当得知我们是从宁波远道前来寻根,他指着旁边的田地说,北京来的考古专家曾在这里挖掘出大量文物,还发现一个会议场所遗址,出土了不少石桌、石凳、器皿,许多陶瓷、玉器产地相隔数百上千里,所以专家就推测,这些文物应当是各地部落首领聚会时带来的,在当时也只有治水有功而威震四方的大禹才有此能力召集如此规模的大集会,此地也由此得名禹会村。在禹会村西北方有座涂山,大禹治水时将涂山一劈为二,让淮河水的流向由南改北,还迎娶了当地部落涂山氏之女为妻。
老者还介绍,淮河北岸的双墩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早在7300年前淮河流域已有先人繁衍生息,蚌埠古老灿烂的文化足以与宁波余姚河姆渡文化相媲美。儿子在一旁聚精会神地听着,眼睛里闪着光亮。
自老家回来,儿子改了口:我和我老爸是安徽人,老妈是宁波人。一天晚上,他仰头望了一阵天空,突然扭头对我说,老爸,宁波的天空为什么没像咱们老家蚌埠满天星斗?我听了,不由得笑了,老家,只有去过,才会生发更深的情感。
其实,宁波和蚌埠虽然相隔千里,风土人文迥异,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交集。在风景秀丽的蚌埠龙子湖畔曹山南麓,有一座规模颇大的古墓园,墓前矗立着众多形象粗犷又造型精美的石雕群像,这里就是明国名将汤和的墓园,数千字碑文由宁波宁海人方孝孺所撰写,可惜碑文后来被明成祖朱棣下令全部凿掉。面对东南倭患日益猖獗,已告老还乡花甲之年的汤和,毅然应召赴浙闽沿海,组织兴建了59座要塞城池,其中包括旧宁波府境内的观海卫、定海卫、昌国卫、龙山所、大嵩所、郭巨所等,组建十余万之众的卫所军,宁波抓龙筋按摩致使倭寇畏惧不敢轻犯。一批蚌埠、凤阳籍官兵跟随他入浙,他们的子孙世代留在了浙东沿海,戍边守疆。浙东人民为了缅怀这位明代最早抗倭英雄,建庙立祀,在宁波瞻岐方桥村就有一座敷普庙,里面开设了汤和纪念馆。温州龙湾人则会每年举办汤和祭典,已经延续了500多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少年时暑假回老家,每到傍晚时村庄上的少年们会聚在晒稻场上,一起舞拳弄棒,切磋研习武术,我父亲和两位叔叔都曾有入伍保家卫国的经历。或许,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彪悍民风,蚌埠以及周边地区才会诞生了明朝名将元勋常遇春、清代名将年羹尧等众多将帅。
在宁波还有一个享誉史册的家族,却在老家蚌埠几乎无人知晓,这就是万氏家族。万氏祖上万斌也是老家蚌埠怀远人,随朱元璋起兵,征战疆场,立下赫赫战功,率军深入漠北征讨残元余部时,战死沙场,被追封为明威将军,其子孙世袭明州卫指挥,万斌则被奉为甬上万氏始祖。或许受甬上浓厚书香文化的熏陶,后世子孙由武入文,万氏以家族白云庄为基地,延请一代文坛宗师黄宗羲创建了甬上证人书院,成为浙东学派的重要孕育地。万氏八子各有成就,被称为“万氏八龙”,其中万斯同以布衣身份修明史而名垂青史。黄宗羲先生曾经叹赏道,浙东门风之雄,莫过万氏矣。
4年前,我搬到宁波江北湾头一带,在三水湾菜场遇到了一位卖菜的大姐,闲聊时得知她是蚌埠人,她开心地说,来宁波那么多年,终于遇到了老家人。我每次到菜场总是直奔她的菜摊,与这位老家来的大姐攀谈上几句,聊聊蚌埠的变化。其实,自奶奶去世后,我已多年没回老家了,但心中一直挂念着老家。听到姑姑家所在的蚌埠席家沟整体拆迁,她家分到3套房,我们祖籍地秦集镇也被整体纳入蚌埠高新技术区范围,心中是掩饰不住的高兴。回一趟蚌埠的想法一天天浓烈,却由于疫情和琐事一再延期。我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又回想起老家满天繁星的夜空,耳畔仿佛响起花鼓戏的欢快曲子,眼前晃动起花鼓灯艺人的灵动身影,浮现出奶奶慈祥的面容,突然好怀念老家的水烙馍、辣糊汤、面糊糊…。
去年底,当得知宁波与蚌埠确定一对一结对帮扶,确定打造“长三角结对合作帮扶典范”的目标时,我不禁浮想联翩,两地携手全面深度合作,将会续写宁波人和蚌埠人新时代的故事。宁波琴姐养生抓龙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