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视频是游客在浙江宁波奉化区旅游时所拍,拍摄地点在奉化溪口镇的“风情一条街”上,街上建筑古色古香,尽显江南水乡风韵。
这条街原本就有,是溪口镇上的一条老街,进入21世纪后,当地为发展旅游,多次对街上的古建筑进行了修缮和重建,打造出了今天这个具有浓郁风情的特色旅游项目。
这也就罢了,不过是全国无数特色旅游小镇中的一个,但问题是,这里是溪口,是“蒋委员长”的老家,于是这条街上,几乎每家每户都养了个“委员长”宁波泰式抓龙筋,以招揽游客合影。
但凡有游客来这,亮眼一看,无不大惊失色:卧槽宁波抓龙筋调理,这是进了“校长窝”了么宁波抓龙筋会馆,一条街上,竟然全是“委座”!
不瞒各位,这地方我几年前也曾去过一次,记得当时和“委座”合影一回的价格是20元,现拍现拿,不过我嫌对方是“假校长”宁波抓龙筋工作室,没那感觉,就没拍。
上世纪70年代,老蒋临终前心心念念想要再回溪口一趟,当然,最终他是不可能成行的,估计他做梦都想不到,40年后的今天,溪口遍地都是“翻版老蒋”。
妥不妥当此处暂且搁置宁波抓龙筋调理,不过从建国以来我国主旋律影片中老蒋形象的不断调整,倒是可以看出官方基调的一些变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影视作品中但凡出现老蒋,几乎都是以人民公敌的形象出现,包括1975年蒋介石在台去世,官方媒体的表述是。
在这部电影里,蒋介石的银幕形象开始有了些变化,比如孙飞虎扮演的蒋介石居然讲起了方言,浙江方言中骂人的话“娘希皮”一词也由此成为了老蒋专属。
从这部电影开始,荧幕上的蒋介石摆脱了脸谱化的绝对坏人形象,从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坏人,虽仍旧是坏人,但总算是回归了“人”这个范畴。
时间一晃又过了5年,1986年《血战台儿庄》上映,此时改革开放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同时也迎来缓和,于是这部主旋律电影里 ,蒋介石的形象破天荒地有了些突破。
从这个影片来看,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宁波抓龙筋调理,对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
即使在今天,《开国大典》这部影片也在数量众多的主旋律电影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其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描述,也成为了今天各种文艺作品中相关历史人物形象表述和刻画的标准。
在《开国大典》中,蒋介石的荧幕表现更加多了些血肉,总体刻画上已摆脱了绝对反面人物的范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相对反面的“失败的枭雄”角色。
从上面蒋介石荧幕形象的变化,可见这几十年来官方基调上的一些调整,叙事的角度也不再是从绝对的敌我矛盾出发,更多的是从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述出发。
从某种意义上讲,官方基调就是民间态度的上限,所以溪口小镇上的这类特色旅游,倒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不过就是当地群众利用“委员长”的名气摆拍一下挣点钱,既不涉及意识形态,又不影响,包括人家蒋氏后人回乡探亲时都没说什么,所以也不必去过于苛责。
随着近些年来“名人故居”旅游的兴起,一些地方考虑到当地百姓的饭碗,一些要员的故居纷纷得以开发,招揽游客。
不管怎么说,斗争的年代已经过去,曾经的风云也沉淀在了固定的历史当中,如果项目对地方经济、对当地群众有益,且在官方基调允许的范围内,那就没必要去上纲上线。
最后,给“委座风情一条街”的经营者们一点诚挚的建议,每家都养“委座”未免太单调和惊悚了些,不妨在“委座”之外,再增加点李宗仁、白崇禧等辅助角色,让游客来个“国党军政大员大合影”,既然已经娱乐化,那就干脆娱乐化到底,这样人家游客才会心甘情愿的掏钱。宁波琴姐养生抓龙筋宁波抓龙筋工作室